中华民国以前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多少啊?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据资料介绍,清末与民国初期,五个银圆(亦作银元,也就是现大洋)可以买一头大水牛,一个银圆可以买一担米;民国后期一个银圆是一担谷。一个银圆等于0.80到0.90两银子,如果用这个价格等效现在的实物价格的话,一两银子的价值应该在100元以上;以民国初期算,大约值250元左右。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在上海相当于现在150元左右人民币的购买力,一银元大概可兑换200~300铜钱,约等于150个鸡蛋、8斤猪肉。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局势相对比较稳定,物价水平也有较多资料可参考,故而我们以这个时间段、地点为标准,展开下文。
一、生活篇
在上海生活,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应该是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其次便是日常生活开支。
初入上海,普通的苦力一个月只能得到几块钱的收益,工厂职工每月则可以获得15到40不等的收入,诸如工程师、中学教员、医生、记者、律师、京剧演员之类,可以得到月入100~200的收入,像鲁迅先生一个月便是300元的收入。
别担心,倘若我们每月的收入在20大洋左右,那我们可以在上海养活一个5口之家。
当时100斤大米的价格在6银元,100斤番薯在4银元,想去看一场戏剧表演的话,普通票在一角五分钱左右。
二、请客篇
从前的物价很低,点上生煎馒头、茴香豆、花生米,再来上一瓶绍兴酒,开支约在1角钱左右。
民国时期的牛羊价格和猪肉大致相当,倘若请人去酒店烫牛、羊肉,那么开销在一元上下。
餐馆里普通炒菜的价格,则要亲民得多,一份红烧肉、蒸鱼、炒腊肉、爆炒牛肉,加上一碗蛋汤,足够四五个老友吃得满意,结账时却只要3角5分。
即便是红烧肘子、白斩鸡这样的硬菜,两道菜总共的价格也只需四角钱。
三、买房租房篇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咱们来聊聊“住”。
上海的住房分成三种:一种是商品房;一种是客栈、套房公寓;一种则是多人合租房。
前两者的价格最高,好一点的商品房大概成交价在8000到10000大洋一套,客栈和套房公寓水电齐全那种一个月租金约在10块大洋。
对于绝大多数外来工作者而言,合租是最普遍的选择。
合租也分类型,好一点的则是我们现在所知的一套房划分几间卧室,中间有公共区域。
差一点的则是类似于一个很宽敞的区域,修成了宿舍类型,大家可以合伙租,这类价格最便宜,一个月约在8毛钱左右,这是绝大多数人理想的价位。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首先就是要明白,大洋虽然是贵金属货币,在民国时期也是经历过大幅度贬值的。从民国初年到1935年禁止银元流通。银元大概贬值了50%左右。
以1912年购买力为100
根据银行学会编印《民国经济史》、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王廷谦编《我国近70年物价史料》和《中国物价史》的数据,综合计算得到:民国以后华北天津地区历年的银圆购买力(跟1912年标准的1银圆相比)涨落幅度如下——
年 度 对比1912年银圆购买力
1912年 1圆
1915年 9角7分7厘
。。。。。。。
1928年 6角2分2厘
1932年 5角9分5厘
1935年 7角0分3厘(最后一波上涨是罗斯福白银法案的结果)
这就像问人民币的购买力,却不区分是90年的人民币还是2020年的人民币一样,是不准确的。
至于具体的购买力。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0.034元;猪肉每斤平均0.12元-0.13元,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
而到了1927 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换算过来每市斤大米为0.09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 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 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
如果感觉对这些数据没有直观感受,可以参考这组数据。1932年4月,英美烟草公司浦东老厂包装部职员杨闻远对本厂几个工人的家庭进行过调查,这一时期上海工人的工资收入一般每月在14—15元上下。家庭的开支情况如下:房租4元,柴火2元,米6元,衣服、鞋3元,菜蔬9元,灯火1元,豆油、盐等1元,日常开支2元,冷、热水2元,合计30元(上列仅是对某一家庭及其成员,包括一对夫妇和小孩而言,不包括医药费、婚丧费、怀孕开支、小孩糕点费、学费等)。一个三口之家平均每个人每个月的生活开支在10元左右。如果普通工人一个月赚十四五块钱,夫妻两个人收入是三十元左右,也就可以过上正常的日子,正因为养家糊口一半要靠妇女,所以上海的妇女地位一直不低。
另据1934年10月上海市社会局对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有记录的305个工厂工人家庭调查(人口平均约在四五口之间),平均每家每年收入416.51元,支出454.38元,收支相抵,不敷37.87元。全家五口人则平均到每个人每个月的开销,需要7.6元;若以全家四口人计算,则平均每个人每个月的销,需要9.5元;若仅以工资(工资收入占被调查总数收入的87.3%)来维持生活,十家之中,入不敷出的有八九家之多,即使以全部收入(包括工资、房金、包饭)来维持生活,也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入不敷出。正是由于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他们中不少人必须要靠借贷和典当维持生活。上海市社会局调查的这305个家庭中,有借贷的家庭,占家庭总数82.2%,有典当物品的占78%,有赊帐的占48.5%。
简单一点说,民国初年1912时,一个银元的购买力大概等于150元人民币。而到了1930年,大概等于100元人民币的样子。
-----------------------------------
另外看到很多人搞不懂银元和铜板的兑换,以及不知道铜钱和铜元的差异,兑换比例如下:
1银元=10角=“当二十”的铜元(铜板)150枚=“当十”的铜元(铜板)300枚=3000文铜钱
(铜钱和铜元最大的外观区别就在于,铜钱中间有孔,铜板没有孔。)
当然以上是理论兑换比例。在实际兑换中,铜钱和银元的兑换比例看具体情况。
-----------------------------------
看到很多人质疑对一般等价物的选择,想了一下其实用生活质量来衡量或者更一目了然。
比如以三十年代初永安纱厂的某位包工头“拿摩温”回忆:“包身工每人每月的工资收入为10至12元,每年130元至150元。而每月拿摩温为包身工的生活支出最多6元,每年为72元。每个包身工能为拿摩温每年赚70至80元,最多可达96元。因此,当一个“拿摩温”,只要包三、四个人,自己便每年可以有三四百的收入。“
包身工的生活环境相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而为了维持包身工的这种生活,每月也是需要花6个银元的费用。
对应同时期上海夫妻双职工的家庭的开支情况:房租4元,柴火2元,米6元,衣服、鞋3元,菜蔬9元,灯火1元,豆油、盐等1元,日常开支2元,冷、热水2元,合计30元。
把当时的开支和今天对应一下,当时的房租4元借到的是所谓72家房客的屋子,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群租房或者是城中村房子,一般要八九百。柴火对应的是今天的煤气费,灯火对应今天的电费,米,菜蔬,豆油和盐对应的是今天的伙食费,以上都是硬性开支。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所以日用品价格非常高。家庭真正能自由开销的钱只有2元,并且没有丝毫积蓄。
这样的生活差不多就是2020年上海无房双职工都拿最低保障工资的状况,差不多家庭总收入在四五千,勉强能活下去的样子。
对了,说起银元时代的生活质量肯定不能漏了史上最强北漂,我们都知道这位最强北漂前辈当图书管理员的月收入是8个银元。但很少有人知道八个银元在当时能过什么样的生活。还好这位北漂前辈亲口描述了当时他的居住场景:“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虽然八个银元的月收入让最强北漂前辈的生活困苦到现在难以想象的地步,但他的心态却极其乐观:“不过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树木引起了我无穷的欣赏。”------现代的北漂有几个能比的上的?
所以总结一下,就算以生活质量作为一般等价物来衡量,三十年代初的银元价值也同样是在2020年的100-150元人民币的区间内。
最后为了防杠加一句,很多人不熟悉当年的货币历史。民国货币以35年为分界线,35年前的元就是指银元,哪怕是纸币也是银元。而1934年银元大通缩后,不得已在1935年出台了法币政策,所以后续的元是指法币。
答案是一大洋等于1000人民币。
如果以毒品进行计价的话。
因为在三十年代,一针海洛因是1角钱,一大洋是十针海洛因的价格。
那么,一针海洛因在毒贩子那里都价格是100块人民币。
所以一大洋等于1000块钱。
—————
很多人以当时的生活物资计价是错误的,由于生产力的关系,其实当时看似“低价”,实为高价。
民国时代,一个大洋可以购买三十斤米和八斤猪肉。
按海洛因计价,民国时期物价为一斤大米30-35块钱,一斤猪肉120-130块钱。
然后六七十年代的物价为2毛钱一斤米,1块钱一斤猪肉。
当时一块钱与一美元是等值的,而当时的美元价值是今天的美元的20倍。
2毛钱就是4美元,按美元贬值规律进行折算,
相当于30块钱一斤米和150块钱一斤猪肉。
这是差不多的。
因此很多国军老兵八十年代返乡时,发现三四十年前过去了,都没有什么变化。
首先,我们要直接用数学公式的方法来换算1块大洋=几块人民币,那肯定不太好算,毕竟时代不同,物价也不一样。但是,通过当时的物价来与现在的商品价格进行对比,那就容易多了。
在民国初期,有一块大洋的人家,可以买一担大米,而一头牛的价格则是五块大洋。那么在今天呢?一担大米是100斤,按最普通的2、3块钱的米价来计算,100斤怎么也得300块左右吧?这也就是说,当时一块大洋可抵现在300块人民币的样子。
而一头牛的价格,那就更厉害了,今天一头牛是多少钱?不同的牛不同价格,但几千块总是要的。如果用五块大洋能买一头牛的,那换算下来就更吓人,一块大洋怎么也值现在的600块钱。
当然,这种对比不是太权威,而且随着时代的不同,民国初期大洋的价值与后期也不相同。因为有数据显示,到民国后期,一块大洋也就只能买一担谷子了。可见,大洋在民国初期的存在是极具价值的。
由此可见,当一个工人一个月可以拿五块大洋的时候,价格还是蛮公道的,毕竟现在我们有的工人一个月也挣不了一头牛钱。
不过,这不代表所有民国时期人员的收入。鲁迅是大家都认识的吧?据说当年鲁迅先生在北京教学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是300大洋。这个价格相比今天的大学教授,恐怕只有高没有低了吧?
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毛主席一个月收入是多少呢?有资料显示,8块银元。而一个云南总督的工资是多少?说了你可能不相信,只有65块银元。这也就足以看出来,像鲁迅先生那样收入的人群实在不多,相反,几块大洋,几十块大洋的人比比皆是。
而且,可以这样肯定地说,在民国初期,如果一个人一个月能挣5块大洋的话,基本一个三口之家是可以解决温饱的。因为有人计算过,当时一块大洋买洋面可以买20斤,如果是买猪肉的话,则可以得到8斤。试想今天的猪肉价格,恐怕我们就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差距来了吧?
另外,不同人的眼里,民国初期一块大洋的价格可能会有所不同,毕竟,对比的实物不同,而有些东西无理由地贵,比如油、煤等,一直在涨,但有些东西却一直下跌,比如房子,据说鲁迅先生曾在北京买过一个四合院,为西直门八道湾坐标,花了3500大洋,这要与今天的人民币对比,那就值钱的多了。
这时有人会好奇了:当年一块大洋在上海是什么样的存在呢?毕竟,旧日上海为十里洋场之地,其消费水平比起帝都还要高一些是真的。
但是,如果真的按照柴米油盐来计算一块大洋价值的话,真的一点也不低。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算一下就知道了。
在当时,人们其实不是直接拿大洋去消费的,这就犹如大洋为一百元大钞,而日常生活的小事肯定不会动辙百元大钞伺候。因此,铜板便成了那个时期的标准流通货币,而一块大洋在民国初期可兑换200-300个铜钱不等。
而有人计算过,当时一个铜板约折合1.5块人民币的样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在上海买一碗咸菜肉丝面的话,需要3-5个铜板,而在今天,这样一碗咸菜肉丝面最低也得8块钱人民币。
有老人讲过,当时在普通的餐馆吃一顿饭都是以几毛钱来计算的,比如一桌菜按四菜一汤来配置,那么清蒸鱼、红烧肉、炒腊肉、炒牛肉、鸡蛋汤,一桌下来只需要3.5角。怎么样?一个银元是不是极具价值?出个门,看个话剧,吃个饭,完全用不到大洋这么大气的钞票来上阵。
突然想起孔乙己,他每次要点一壶绍兴酒,一盘茴香豆,这一套多少钱呢?当然,孔乙己当年并不是在上海消费,但以当时上海物价较高一点的价格来计算,一盘茴香豆、一壶绍兴酒,外加一份生煎馒头,再来个花生米,总共也不过一角钱。可见,孔老先生那点东西,实在没多少钱。
当然,除了吃,住的也可以计算一下。当年上海就流行多人合租,因为买不起房,但这不代表没有房子,什么商品房、套房公寓、客栈都是齐全的。
如果你想要买一套商品房的话,至少要准备8000大洋以上,这要比北京是不是要贵了很多?那么租房子呢?合租肯定便宜,普通的合租房就是一个两块大洋的样子,著名的七十二家房客就是这样子。但如果要租公寓之类,那一个月就要十块大洋了。
不过,这都是民国后期的节奏了,所以,这种对比并不够合理,至少,民国初期的大洋要难挣得多,但价值要高出太多了,称得上含金量十足。反正一个铜板抵现在两块钱是绰绰有余,而如此计算的话,那一个大洋就相当于现在的200以上人民币了。
大洋的“一生”就是从高到低的一个过程,它与人民币的对比从初期的1:200+,到今天恐怕不是跌了一点点。但千万别将它当成“古董”来说,毕竟收藏者眼中的大洋那就不是人民币的普通价值了。
这种从云端到尘埃的变化,可归纳为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可理解为物价的变化。反正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一块大洋只能折合30多块人民币了。可见,不管是大洋还是任何现金,想要保值都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