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8889999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数量将超过中国,印度将迎人口红利还是灾难?如果中国失去人口总量世界第一,需要担心吗?

你的位置: 首页 > 门徒平台资讯

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数量将超过中国,印度将迎人口红利还是灾难?如果中国失去人口总量世界第一,需要担心吗?

2023-08-20 04:49:20

近日,联合国一项关于人口数量的预测引发广泛关注:印度人口数量将在明年4月中旬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中国未来失去“第一人口大国”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担心吗?

中国VS印度

中国与印度都是人口大国,过去70年间,两国的人口总和占据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印度人口总量将超过中国?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老龄社会治理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对国是直通车分析指出,这主要是两个国家生育率差异造成的。他说,当前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世界最低生育率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中。其实,印度生育率也在下降,但中国生育率下降得更快一些,也就是说少子化的道路更加陡峭。

公开报道显示,20世纪下半叶,印度一直保持着快速的人口增长,年增长率达到2%。自1947年独立后,印度人口增长超10亿,并且预计在未来的40年里还将继续增长。

中国方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印度人口总量将超过中国,这是人口发展规律的结果,但这个结果能否转变成经济的红利,还要具体分析。”原新说。

印度将迎人口红利还是人口灾难?

原新分析,对于印度来说,其优势条件在于:第一,人口规模更大,潜在的市场也会更大。第二,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尽管老龄化在加速,但是老龄化的程度仍然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较轻,这就容易开启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人口机会窗口期。

“但是,这些潜在优势不会自动转变成GDP,也不可能在没有任何经济社会正确决策的条件下转变为经济发展的结果”,原新说,尽管印度具有潜在人口优势,但也不能忽略其诸多弊端,例如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城镇化水平低、贫富差距大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此前撰文指出,印度能否成功利用其潜在的人口红利,并将其转变为经济增长动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印度政府能否出台有效的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并贯彻执行。

在刘宗义看来,如果印度政府无法创造充足的就业岗位,无法在劳动力教育培训方面取得迅速进展,印度女性无法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工作机会,“人口红利”只能是一个幻想。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20年的报告,为适应年轻人口的暴增趋势,印度需要在2030年前创造至少9000万个新的非农就业岗位,而这将需要该国GDP每年实现8%至8.5%的增长。印度自己的经济增长预测已经基本达到了这一增长速度,但目前看来,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无法完全吸收每年增加的劳动力。

“对于像印度这样每年有1200万人达到就业年龄的国家来说,如果无法创造足够就业岗位,所谓的人口红利可能将成为一场人口灾难”,刘宗义进一步指出,印度的潜在人口红利是有时间窗口限制的。印度专家警告,到2035年印度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显著上升,人口结构不再呈金字塔状,届时人口红利的窗口将终结。

失去“第一”,中国需要担心吗?

人口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人口红利意味着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第一人口大国”即将易主,中国需要担心吗?

“不必过于担心。”刘宗义表示,人口红利不仅仅取决于人口的数量,而在于一国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能否适应人口更替和发展趋势。因为中国人口基数足够大,如果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素质,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提升,中国劳动人口数量减少所造成的损失将被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所弥补。

原新指出,尽管“第一人口大国”即将易主,但中国仍具备强大优势:

第一,在人口相对减少的条件下,中国依然是一个人口大国,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盘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第二,中国劳动力规模依然庞大。虽然劳动力的数量在减少,但是规模依然是庞大的,中国依然预留了开发人口红利的人口机会。尽管当前中国老龄化不断加深,但值得注意的是,未来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低龄老龄化的特点非常明显,低龄老龄人口(60~69岁)约占老年人口半数以上,这有利于开启长寿人口机会的窗口。

第三,中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型。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是动力更加持久强劲的引擎。近年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给提高教育、技能水平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达到2.4亿……这些变化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整体人力资本的提升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也指出,“我们过去单纯依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上的人口红利在慢慢消失,但是人口红利应该有更宽泛定义,不仅仅要看数量还要关注质量”,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完全消失,因为人力资本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更为重要的因素,而中国人力资本在未来有望继续提高,教育投资可以进一步增长人力资本的优势。

“通过教育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质量,这样就可以创造出新的人口红利,只要做得好,完全可以对冲劳动人口数量的下降。”屈宏斌认为,劳动人口教育程度的提高会提升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如此也能激发生产效率潜能,为经济增长带去正面效应。

“从人口机会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型的人口机会虽弱犹存、人力资本型的人口机会窗口越开越大、长寿型的人口机会窗口逐渐开大……这就形成了未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原新总结道。

(文/刘文文 来源:国是直通车

如果从整体长远看,当然是人多力量大。但人类这种韭菜……哦,人类这种资源,有几个特性:

1、素质越高性价比越高

追兔子采果子,可能是10个生产者只能养活1个脱产者——脱产者生活水平也和生产者没啥区别的话。但提升素质后,比如农民,10个农民已经能养活一个地主老爷了——如果这个老爷只满足于吃香喝辣,农民日子也不会太差。到了996时代,几万个程序员,已经可以在自身中产的情况下,养出好几个姓马的终产者了。

2、素质越高成本越高

成本包括养成成本和日常消耗,都会提升。

3、先消耗再产出,成材周期长

人先是消费者,然后才是生产者

4、需要外来资源输入

人类归根结底还是消费者,必须有资源输入才能生产。一旦资源出现问题,就会生产中断。

5、对“成本”的需求是基于对比而非实际生存需求

这种对比,是来自和周围的对比,和过去的对比,甚至和想象的对比。


所以,人口红利,就需要1;要有1,就要忍耐3去满足2。但如果遇到4,就要考虑5……

印度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情,国民大部分佛系,大部分人吃素,对食品要求简单,也很容易满足食品和物资需求。而且印度也是粮食出口大国,对人口增长是没有压力,至少在没有超过20亿人口时是没有什么压力的。所以印度人口增长是红利,有利于印度发展强大。

当然,人口多少并不完全代表国家强弱,而是科技强弱来决定国家强弱。尽管中国失去世界人口第一位置也不必担心,也先不要去争人口第一,而是先要去争科技和经济第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像美国只有几亿人口,人口远远比不上印度,凭着科技和经济发达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而印度连发达国家也不是。

所以,不要纠结印度人口增长问题,人口增长对有特殊国情的印度是红利,这也是别国不能比拟的特殊国情。

当人口不再是“红利”的时候,事实上也说明人将更加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耗材,所以我不喜欢“红利”这个说法,它本质上是对廉价劳动力,也就是爱干干不爱干滚的人的一种称呼

事实上中国现在情况下的人口负增长,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大家不想生,首先是婚姻观的改变很多人就不想结婚,晚婚越来越普遍,一百年本来是四代人,现在只有三代人,算算这个人口的减少吧,生育率肯定会下降,加之网络上的男女对立非常夸张,在女性权利更加糟糕的国家我也从未见过能为了彩礼,冠姓权之类的事吵成这样,不想生的另一个原因当然是住房,医疗和教育的成本让人对生孩子这件事没有好的预期,过去讲养儿防老,现在这个观点不但在思想上渐渐消亡,事实层面也是孩子不会给你养老,那在养育成本不乐观的情况下,大概率大家就直接存钱养老,这也事实说明了中国教育普及下人口素质的提高,上述想法在非洲或者印度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我认为这两点都可以调节,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也是这样,可以通过经济增长和合理分配化解,虽然说想恢复人口正增长有难度,但可以延缓老龄化带来的冲击

至于这件事上被印度超过个人认为根本没啥事,现代社会关键不在于你人多少,而是你人口的素质,产业的结构,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招工条件对年龄的限制,就知道我们不是缺人,而是缺技术工人,我们总感觉上技校就完蛋了,这种骨子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让我们始终不能产生大量的优秀技术工人,前期我们也通过电视剧宣传,举办比赛试图拉一波,收效甚微,要达到日本德国那个程度还得花时间,我倒是不相信日本德国真的就天生更诚实,更有工匠精神,但毋庸置疑他们的技术工人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及待遇,还是比我们强的,所以也要提高工人待遇,加强劳动保障,一次分配要分均匀,不然问题就永远存在

至于对印度来说,你看他润不润,润的是哪些人,就知道是红利还是灾难了,以印度这片土地的合理承载人口来看,我不敢说它是灾难吧,肯定不是好事,天知道印度有多想控制人口啊,甚至曾经发钱给低种姓让他们别生,结果就是根本控制不住,这就跟它贫富差距有关系了,虽然很多人说中国问题也很大,但你也得看跟谁比,比烂还真比不过印度,以我浅薄的见识,确实从没听说有人润到印度贫民窟去的……

最后想说地球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不可能承载无限的人口,光是粮食就不够吃,干净的水也不够喝,能源不是无穷无尽,制造的垃圾和污染也都处理不完,怎么会感觉人越多越好的呢?从我做起,不当“红利”吧

人口数量多,是一把双刃剑,搞得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可以让自己国家经济腾飞。

如果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可以让自己国家深深陷入动乱的泥潭。

对于印度来说,我是平静的看待“印度人口全球第一”的。

印度可能会吸引一些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印度的人口结构比较年轻,估计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10年以上保持高增长。

至于失去全球人口第一宝座的中国,可以多考虑“机器人红利+工程师红利”。人口下跌趋势一旦形成,根据所有发达国家的“过来人的经验”,是很难逆转人口趋势的。

中国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可能会主动向东盟、印度、非洲转移。仍然选择留在中国国内发展的企业,一般都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中高端产业”了。

中国的产业升级,由于人口下降的趋势,自然而然的让中国选择高端产业。

谢邀。

有本事就去开印度的人矿。


话说原文里这句话把我看得有点哑然:

对于像印度这样每年有1200万人达到就业年龄的国家来说,如果无法创造足够就业岗位,所谓的人口红利可能将成为一场人口灾难。

原来你是知道的。


我以前已经吐槽过很多次莫迪老仙了,所以我想我没必要先把印度批判一番,来避“印吹”的嫌。

那么单刀直入地说:印度的工业化如果随着人口登峰而加速,那确实有可能成为我国的压力。


印度眼下的水平其实很一般。

虽然前三个季度的增长有7.7%,但出口才3500亿美刀,进口却有5500亿美刀。

14亿人口,只能向世界卖点药米矿炼化,制造业能力很低。(懒得找新数据了)

真心比不过越南:

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提过:

越南狭义上的制造业工人,现在大概是500万人;而印度大概在1200万人上下;

(我国8000万人左右)

并且越南的制造业更集中(政府强力引导),产业集群的效率更高;政府提供廉价土地和本土融资优惠(抄咱的),投资回报率更高、信用更可靠。

印度则过于分散,各邦各搞各的。国内统一商品和劳动力市场还没做到,谈不上制造业的配置效率。


但和之前的观点一样:印度不需要做的有多好,印度只要持续做下去就行。

说得粗暴点就是:只要印度的制造业工人保持一个中速增长,就能够对我国制造业形成挤压。

像越南,小500万制造业工人,人口占比已经到5%。越南拼了老命,估计10%撑死,1000万制造业工人。

因为广东浙江江苏靠着全国流入劳动力和配套产业链,才做到本地30%以上的制造业就业比例。越南只能把部分地区变成小广东小浙江,不可能整个国家达到这个水平。

这也就500万的增量,搞不好还得十年。

但印度这个人口规模,是有可能在十年里搞出1500万到2500万之间的新增制造业工人的。


人口基数,不用说;全球供应链调整而导致的产业转移,也不用说。

真正的压力,恰恰就是这个问题的标题:

“印度将迎来人口红利还是灾难?”

可以把推特上的三哥当成傻子,但各国的精英不全是傻子。新增劳动力没有就业,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失业,这种后果是什么,穆巴拉克们殷鉴不远。

国内纺织厂能跑到孟加拉和埃塞俄比亚开厂,说白了就是本国政府被大量新增人口的失业给逼的,对任何能带来就业的外部投资都来者不拒。

要么发钱,要么给工作,没有别的弯弯绕绕。而发不起钱的,就是下一个突尼斯。

很多人经常会忽略这一点:新增人口压力是经济亲工业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只是亚洲国家基本在国际航道上,这种人口压力可以有效转化为外贸制造业;而非洲拉美很多国家偏到连基本的货柜油钱都赔不起,只能低水平循环。

所以我无责任推测:印度一定会咬牙继续亲工业、亲投资、强推外贸和基建。

不是印度政府多有能力,而是印度有人口压力、有航道位置,难得还有产粮优势。

再加上国际政治倒逼的外资流入,不搞这个,每年8500所高校的印度毕业生要怎么办?真以为人家甘心种田做小工?


不是说印度就飞了,印度的体制决定了其工业化的缓慢。

印度现在的劳动参与率才46%,女性更低。这个劳动力释放速度且得等。

但就算这样,如果没有别的外力来打断印度的工业化进程,那十年内就是两个越南,二十年内可能是四到五个。

而且考虑到印度的规模,可能会有特定产业达到一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不只是成本竞争,会出现技术和综合效率竞争。

打包瞎猜一下,十年内对我国的制造业岗位影响,可能在500万到1000万人左右;二十年后的影响可能不止翻番。

毕竟那时我们已经重度老龄化了。

再考虑到制造业带动的关联产业(例如物流),勉强乘个1.5的系数吧。


这就是印度乃至东南亚工业化后,对我国的“流血竞争”。

单独看好像还顶得住,无非十年内千万级的就业转移。

但结合老龄化,咱这的劳动力退出(特别是退出制造业)和人家那的增长,形成交叉;

再结合产业升级速度。特别是很多产业如果无法在十年内掌握技术和市场许可权垄断,转出去后等于就业消失;

再再结合咱这内需增长,特别是社保体系建设的缓慢,内部无法及时升级为消费驱动(刨去买房)。

印度就成了一个有力骚扰。


总之,制造国之间本质就是竞争。人矿对人矿,好不到哪去。

原文里专家说的对,出路在于质量竞争。

但不拼数量拼质量,那就要贵人而不是贱人,要富人而不是贫人。

要消费,要人人敢消费,整个国家从这个世界的生产者供养者,转为中高端的生产者和普遍的消费者。

纯粹的生产者和舔狗一样,无溢价权可言。

从这个角度看,印度的工业化也不完全是坏事:你是要把自己拉回去,和更低一级的竞争?还是奋力往上跳,站住高地?

这事可以慢慢吵。但工业化的扩散转移自有其规律,带英没拦住,米国没拦住,日本也没拦住。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  电话:0898-66889888  手机:18888889999
Copyright © 2012-2018 门徒-门徒娱乐-注册登录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琼ICP备88889999号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