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写作的七条基本要求
工作往往是公益性的,发表科普文章是一种奉献。鲜为人知的是,科普写作其实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一些与专业写作不一样的基本要求。本文分享其中的七条基本要求。
第一条:3-M原则
这里的3个M,分别是指memorable, meaningful, miniature,即可记忆、有意义和微型化。该原则由美国科学技术进步协会推荐。
可记忆和有意义好理解。那么什么是微型化呢?就是科普文章不要求完整性以及交代所有细节,而应该注重于有意义和可记忆的内容,让文章尽可能短小精悍。
科普既不是专业问题的专业性介绍,也不是教科书式的知识性介绍,既不要指望读者通过科普阅读成为专家,也不要指望读者像上完了一门课一样掌握了系统的知识。因此,并不需要你的读者看了你的文章后,就能系统掌握相关知识。
以激发中学生的科学热情的科普文章为例,科普文章能起到让他们享受科普带来的激情或思考、顺便积累一些零星知识或概念,并吸引他们有更多人从事科学研究就够了。
第二条:面向低龄读者的科普应引入故事情节
使用讲故事手笔可以让科普文章变得更生动,例如关于登月的科普就可以引入宇航员的故事。我们最熟悉的例子是牛顿苹果的故事,用来告诉中小学生什么是万有引力。
据牛顿的朋友斯图克利记载,在1726年的某晚,他和牛顿走进花园,在苹果树下喝茶时,牛顿提到,在1666年的某一天,一个苹果的落地让他脑海里出现了万有引力概念。这就是牛顿苹果故事的来源。后人们以此书写了代代相传的传奇故事,最打动人的故事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在他的头上,他突然想到万有引力定律。
尽管故事情节可以虚构,但反映的内容不能偏离事实。如果真实情况本身有故事,那么应该借用真实的故事。
第三条:面向资深读者应采用开门见山的倒金字塔原则
在进行专业写作时,我们会用较大的篇幅先交代问题的广义与狭义背景与需求,接着从留有的空白引出要从事的工作,最后介绍目标和具体要介绍的内容。这是金字塔写作风格,即由宽到窄的风格。
面向资深读者的科普写作则应反过来,应开门见山地介绍目标和主要思想,最后可以讨论应用背景和需求。这种风格称为倒金字塔风格。资深读者每天遇到的需要阅读的内容很多,如果科普文章不能开门见山,就会失去耐心。
第四条:采用通俗易懂的叙述,必要时使用类比、关联和隐喻
专业写作要求使用规范的专业语言,科普则需要尽可能将其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叙述。叙述能增强理解、趣味性和参与度。如果是专职科普作家,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援引专家的描述来表述专业一些的知识或观点,但解读时需使用通俗语言。
使用类比、关联和隐喻来解释本来难以理解的术语或内容。这样可以帮助读者从已有的常识和基本知识结构就能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我们许多人听说过爱因斯坦如何使用隐喻等手笔将深奥无比的相对论向公众解释。
但不能在几乎所有地方都采用类比和隐喻等手笔。比如说,公众显然理解“火箭把卫星送到天上去了”,不能再用“这如同你举起竹竿把掉下来的雏鸟送到树顶上的鸟窝”来隐喻,尤其不能还配上竹竿举雏鸟的一幅图。否则,会让科普文章显得在绕圈子。只有那些公众很难理解的核心内容或要点才能使用这种手笔。如果不加区分地处处使用,那么读者为了理解科普内容,就需要同时熟悉多方面的内容,阅读起来就十分困难。
第五条:别让读者被不可思议的数字吓到
科普文章需要给出适当的数据。天文学家习惯了十分遥远的距离,微生物学家习惯了特别小的生物,但普通公众则不习惯。对于那些反映尺度、距离、速度、规模和快慢的大到或者小到不可思议的数字,可以采用比较手法让读者从常识中习惯了的数字来理解不可思议的数字。
以尺寸非常小的东西为例,可以将其与一个肉眼看得见的东西相比。例如,科普文章“揭开极小昆虫小咬的飞行谜底”就使用了“可见,极小昆虫在小蜜蜂那样的普通昆虫面前,就像小蜜蜂在人的面前一样小,难怪我们很难看清它们”来表示小咬有多小。
对于巨大的数字也有类似的方式。在华莱士写的《地球之外》的节选一文中有一段话,就较好地使用类比和关联来将一个我们听起来不可思议的距离与我们熟悉的距离给联系起来:
“也许外星人没有访问过地球,因为到这里太难了。任何星际旅行所涉及的距离都令人难以置信。半人马座比邻星距离太阳‘仅仅’4.2光年。但是这差不多有25万亿英里——相当于绕地球10亿次、往返于地球与冥王星3450次、在高中跑道上跑100万亿圈。用今天的火箭到达半人马座比邻星需要大约75000年的时间。”
第六条:掌握聚焦于特征的技巧
科普用于读者在空闲时间里,以休闲的心态感受新鲜事物并积累碎片化的知识与思维。为此,科普不能简单堆砌枯燥无味的知识,在给出有用知识的同时,应该在挑选主题或组织内容时突出一个或几个特征。
那么,什么是可突出的特征呢? 这些特征可以是重要性、神秘性、突破性、意外性、偶然性、艰巨性、影响力、趣味性、曲折性、颠覆性、实用性或可参与性,也可以是知识性、故事性、科学性、前沿性、引领性或价值性。
例如,全球变暖是重要性很大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应突出重要性,如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宇宙中的一些事件,如黑洞与引力波,具有神秘性,因此应突出有什么神秘之处。小东西(如昆虫、种子)的趣味性往往很强,应强调趣味性内容。纸飞机可参与性很强,可介绍如何制作与扔纸飞机。也不排除一些科普主题同时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可以突出。
第七条:依据科普写作的目标与对象而选择内容
科普的目标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常见的三种目标为:(1) 为了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热情、(2) 为了引起公众和政府关注某种有重大影响的现象(如全球变暖)、(3) 让公众或其它领域的专家了解刚刚出现的一个重要科学发现(如引力波的发现)或技术突破(如量子计算的新进展)。
对于第一种,应强调对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等内容的使用。对于第二种,应强调使用重要性和科学性强的内容。对于第三种,应强调前沿性、引领性和价值性强的主题或内容。
比如说,对技术重大突破进行适当科普,强调价值性,那么就有可能吸引投资和产业界的介入。
很难写出适合所有人的一篇科普文章。每一篇文章应针对特定的对象,以便定位语言风格和知识深度。如果想写给中学生,那么就需要了解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语言的能力。如果写给其他领域的专家,那么得假定这些专家具备很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且事先了解要科普的内容对他们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告诉他们。
责任编辑: